“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助推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广东省制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如下(有删减):
广东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8年,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贡献程度、教育治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基本形成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二、具体目标
1.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幼儿保教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6%以上。坚持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2.教育供给更加优质多元。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建成覆盖城乡、开放便捷,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素质教育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环境逐步完善,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3.教育创新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推进省市共建普通本科高校,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省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增强,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地。
4.教育体制机制更具活力。依法治教水平明显提升,办学体制灵活开放,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的机制不断健全。形成适应发展、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5.教育发展基础能力显著提升。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结构逐步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校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学术骨干队伍和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持续协调发展。新型教育智库支撑教育改革发展更加有力。
6.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普惠性充分体现,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公平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到2018年,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覆盖率达到85%;到2020年,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先进市全覆盖。
广东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发展任务
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遵循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2.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培养协作机制,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责任。
3.深化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满时代精神和广东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
5.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二、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1.统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珠三角地区高校建设水平,试点设立本科层次特色学院;加强粤东西北地区高校建设,采取多种支持方式,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下沉到中等城市和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力争实现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的目标。
2.推进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分类定位标准和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机制,开展高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完善以办学绩效为导向,适应高校分类发展的办学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各高校在本层次本类型中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大力促进全省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3.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鼓励珠三角地区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高起点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理工科大学。支持高校引进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举办特色学院,支持设置小型高水平学院,鼓励举办高水平民办高校。
4.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有利于学科间相互融合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全省高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
三、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1.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2.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有效衔接。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3.实施一流人才引育工程。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优化环境,创新机制,支持面向全球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
4.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用人自主权,推进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管理权限。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5.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制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鼓励各地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用作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发放住房补贴或购买、租赁商品房方式,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
四、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强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建立教育管理和决策信息化支撑体系。
广东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改革任务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确保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平稳有序推进。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办教育质量,提升民办教育质量,提升民办教育社会声誉。
2.调整优化教育空间布局。有序扩充城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加大粤东西北地区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
3.完善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优化高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深化协同机制改革创新,支持高校教师在岗离岗创业,完善高校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高校科技人员推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广东教育事业“十二五”成绩单
一、教育投入
“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总投入超过1.2万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08倍。
二、综合改革
教育部、省政府共同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统筹安排6个重点领域的28类改革措施和95项重点改革任务。
率先启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首批遴选确定中山大学等7所重点建设高校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等7所高校18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省市共建推进南方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7所高校实行“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三、高等教育
2015年全省普通高校达143所,比2010年增加1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28%上升到2015年的33%,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5个、省部级重点创新平台183个。全省高校有“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308名。
“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共新增2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22个省部级重点创新平台,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7项,获授权专利21110项。
应届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为社会输送了近600万名合格毕业生,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为9700人。
教育国际化迈出新步伐,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4所中外合作共建大学,占全国半壁江山。
四、教师队伍
“十二五”时期,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突破130万人,年平均增长3.3%。
2013年起全面实施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教师月平均工资比2010年增长80%。
2014年在全国率先解决内地民族班教职工特殊岗位津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