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让青春在实践中闪光”——广东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广东省130所高校学生工作者代表汇集于此。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钟明华教授针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专题报告。
在本次报告会中钟明华教授指出,现代高校作为弘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各方同仁应多加交流,相互学习。会议中,钟明华教授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和逻辑问题”、“如何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与到场嘉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首先,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上,钟明华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发生着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更多地关注于社会整体的平衡发展。以往人们习惯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仅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许多问题将无法解决。所以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的提出,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再到十八大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方面内容,以及2013年12月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养、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十三次集体学习,主持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稳的基础工作。2014年5月4日,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青年座谈会上,就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殷切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其实意味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党治国理念更加成熟,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平衡。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党工作和社会建设中呈现出日趋重要的战略地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文化自觉、价值自觉,意味着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化,从而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均衡的态势。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之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则显得日趋重要。
对于“价值”和“价值观”的理解,钟明华教授从两者的概念进行剖析,认为“价值”是事物对人的有用性,为客观的;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是主观的。“价值”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客观状况,其实质是对人是否有用,是否为人而存在,是以人的尺度对事物作评价;“价值观”是主客体之间客观关系的状态的主观认识和表达。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会超越个人的或少数人的利害关系,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广泛性,进而上升为一个社会特定群体的共识,此即共同的价值观念。从另一角度看,价值观本质上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其特点是用应该是什么来看待世界。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用一种 “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的主观诉求来看待社会主义,就要从一种应然角度来判断事物。当然,以应然角度来看待世界将造成人们的不同解读,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沟通、协商、博弈来达成共识。从概念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正在进行时态,其必然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阔伸和延展其实际意义。
其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的理解上,钟明华教授认为核心价值观为文化的灵魂、文化的内核,其出现便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而出现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内核和主线,也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钟明华教授根据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对世界26个文明体研究结论得出,26个文明体中唯一能通过自我完善而持续发展达数千年之久的只有中国文明体,其即使经过战乱、短暂的分裂,但始终能以儒家的基本价值观作为社会的凝聚点,形散而实不散,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这充分说明了,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共同体形成及延续的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工业文明与后现代文明碰撞的多元化时期,拥有作为社会凝聚力基础的价值共识,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奠定了一个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核心价值观是与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有密切关联。正如卢梭所言:“单纯的强力并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合法性构成任何一个社会政治统治的基础,使社会政治秩序成为可能,作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使社会主体实现实现价值认同,在公民之间,公民与社会之间,社会与国家之间达成基本的信任,形成必要的心理认同和支持,从而使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政治秩序合法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提供基础,也可以为国家治理提供有效性支持。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长期执政,是需要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伟大理想作为一种价值的公式,引导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来,这正是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意义。而如今之所以提出和倡导核心价值观是因为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改革规模绝无仅有,在这样一种超大的改革规模之下,要维持社会稳定,单纯依靠利益、权力这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一个深刻的价值基础,而社会主义价值正是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存在。马克思主义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其先进性、科学性的特点也日益突出,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只会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而不会消失。
其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和逻辑问题的认识,钟明华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其与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有一致性的,逻辑上也具有独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来讲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不同的愿景,不同的理想;第二就是主流的道德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昭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富强为经济目标,民主为政治目标,文明为文化目标,和谐为社会目标,展现了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四大愿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我们要建什么样的社会,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自由彰显了人的个性,但往往“己自由”将否定“他自由”,所以要实现自由就要平等公正,而落实公正则要通过法治,所以从这个社会层面来讲,我们有了一个社会建设的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公民,这是公民行为道德准则。爱国体现了公德,敬业体现了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了人们的美德,友善表现了个人的品德。在如今这个利益纠结的年代,友善往往会走向其他的方向,利益会形成竞争,竞争又会使我们对人性有了另一种看法。古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但现在还有多少人人性是善的。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美国的心理学家分析称,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心理可能会发生扭曲,人们把自己当做目的,把别人当做手段、工具,对工具的支配力越强,就越能表现自己,所以就易表现出一种贪婪。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把别人当做工具的同时有是竞争对手,由此便形成一种贪婪和一种恐惧,而贪婪、恐惧的混合体就是焦虑。焦虑会引发许多心理问题。爱因斯坦的文集中,有一篇题为《我为什么信奉社会主义》的文章,文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我们时代的病症就在于我们都把别人当对手,把自己当做目的,但其实我们既是目的又是对手,所以社会主义就是要重新恢复社会的本质。在多年来的认知中,人们倾向于认为只有自我是绝对的,所以众人在讲权利,讲个人地位,讲主体的同时往往对“社会”持回避态度,结果造成社会的失序,因此,价值观是人们用应然状态来以看待社会的一种方式。
其四,对于如何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钟明华教授强调首先要消除现实中人们对价值的排斥和消解。对于价值的理解,我们不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更应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理解。从哲学范畴来看,价值蕴含着理想,是人们行为的调控,但现实中人们往往只讲物欲、利益、实惠,不讲价值。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应理解排斥和消解价值的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近百年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最直接的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从权力的集中转向权利的合理配置,但最根本的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此变化近三十年尤为剧烈。在这高速变化进程中,作为文化灵魂的核心价值不断被消解。从历史来看,我们对价值的消解首先是革命与变革所带来,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近代以来革命包括文化的批判和重建,它打破了封建仁义道德的神圣光环,虽然努力倡导新的价值和伦理,但否定封建价值的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社会领域对崇高理想的一种消解。当然,我们并不是站在李泽厚“告别革命”的观点上来讲,但社会不停顿的变革确实会使人们对崇高神圣的东西有所消解。如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多否定少肯定。从历史大背景来说,百年来中国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看不起中国文化。因为当时的中国空有满嘴的仁义道德,却无可以击败入侵者的坚船利炮,民主科学,继而掀起了文化批判的热潮。二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看不到中国文化。红卫兵运动、“除四害”。三是市场经济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颠覆造成了当今社会真正读懂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令人堪忧。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摧残有过之而不及。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因利润,消费主义的盛行也对价值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解,使价值逐渐被消解为无用的文化口号和文化装饰。再次,后现代文化和网络文化在消解价值上也占有着一席之地。后现代主义即是去中心,反文字,反基础就是要解锢近代以来形成的理性观念。现代价值否定前现代价值,后现代价值否定现代价值,代代相否,这便使得人们失去安身立命最核心的东西。第四,现实发展所带来的消费如大众消费、腐败消遣价值。最后,主观认识偏差对价值认识带来的偏颇,也会造成社会众人不易形成对价值观正确的,同一的解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制度问题的关注尤为重要,因为制度本身体现着国家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大学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文明传承即是基本价值的传承。而教育如何关注价值观问题,其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学生工作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的教育一个是专业教育,一个是素质教育,即一个是做事的教育,一个是做人的教育。作为教师,最大的用武之地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为做人的教育课堂、素质教育的课堂,而如何做人,什么素质是重要的素质,这便是核心价值观。因此,核心价值观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提供了非常丰厚的资源和具体的要求。如今,价值教育和人文教育在现代专业主义基础之上被忽略了,学校变成了培训机构,不关注人,不关注基本价值观的传递,如是,教育便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故作为高校的教师应做好第二课堂的教育,关注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关注做人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教师应重新思考和定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机制,这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素养的培育。人文教育不可忽视价值观教育,若忽视价值教育,大学生只会成为工具,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作为公民需要有社会责任感,而责任感需要通过社会价值观来达成的。人文教育、价值教育主要能为学生提供批判的思维、丰富的想像以及同情心。因此,人文教育的核心为价值教育。然而,现实中教师面临大量事务缠身困境,主要依据指示进行教育,但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自觉地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将变得更加有意义,也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的公民。
(根据视频资料整理)